4 thoughts on “26. 台語音標懶人包

  1. 我有幾點建議
    第一,輔音的排列次第還是由唇舌牙齒喉,依照人類發音由簡單到困難排列較好
    第二,輔音單獨是無發發出聲音的,應該說明,比如因為教學方便,ㄅ發音為ㄅ+ㄜ,ㄍ發音為ㄍ+ㄚ,ㄐ發音為ㄐ+一,不然已經習慣普通話ㄍ發音為ㄍ+ㄜ,聽到你發ㄍ+ㄚ會一時覺的很困擾
    第三,關於最後的韻母,比如ㄚ0,一0,ㄨ0,ㄝ0,ㄛ0,這個下面的小圈圈,代表鼻音,國人常用的鼻音發音為ㄥ,我聽你發音比較接近紅色的ㄥ,只要稍做說明,ㄥ是不是可以取代小圈圈呢?

    1. 感謝您的建議。謹此答覆如下:

      第一,我們提出這套符號系統,主要是因為現在台灣成長的人都熟悉國語注音符號,所以這個排列順序是為了讓大人小孩學台語注音盡可能減少負擔。

      第二,我們有提到子音不能獨自發聲。國語注音符號一個非常大的缺陷是,他即想學西方的音標,又想學傳統的反切,結果是,很多字這麼注卻得那麼唸。造成很多小孩因此學不好國語,影響成績,心理排斥,或者從小就學著不要動腦筋。這一點我們以後會製作一集來談論。

      第三,母音加小圈圈是標半鼻音。半鼻音跟加ㄥ,不管前發或後發,都是不同的音。加小圈圈表半鼻音及濁音並不是我們新創–“方音符號系統,於1946年由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方言組的閩南人朱兆祥教授設計,期間由於政府呼籲全台軍公教學習台語[來源請求],曾於臺灣廣播電臺擁有一段時間的教學節目,也於國語日報連載,以廈門音為標準,後出版,日後由於推行國語運動而式微,而朱教授則遠走新加坡。”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